美国政府对掐美联社 查其通话记录找内鬼

2013年05月16日02:59  北京日报
5月14日,美国纽约美联社办公大楼入口处。CFP供图 5月14日,美国纽约美联社办公大楼入口处。CFP供图

  【美国司法部14日对美联社指控其“史无前例地侵入该社新闻采集活动”的说法提出反驳,坚称其秘密调阅美联社电话通联记录是为了调查一起近37年来最严重的泄露国家机密案。】

  美国司法部部长霍尔德在14日的记者会上说,司法部秘密审查美联社的电话记录是对一起涉及国家安全的严重泄露事件进行调查的一部分,这次泄密行为置“美国人民于危险之中”。

  政府:试图找出泄密“内鬼”

  “这是一次非常、非常、非常严重的泄密事件。我从1976年开始担任检察官,我必须说,这如果不是最严重的泄密事件,也是我所见过的前二或前三严重的泄密事件。”霍尔德说:“这并非夸大其词,它将美国人民置于危险之中,为了确定谁该对此负责,我认为需要采取非常积极的行动。”

  13日,美联社致函美国司法部提出“最强烈抗议”,指责其以“史无前例”的规模侵入其新闻采集活动。美联社称,被司法部秘密获取的通话记录的起止时间为2012年4月至5月,波及美联社20多条电话线路。美联社要求政府归还这些通话信息并销毁相关记录。

  美联社相信司法部此举是为调查他们去年5月7日的一则报道。当时美联社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一名恐怖疑犯曾企图携带新型爆炸装置登上飞往美国本土的航班,后被美国执法部门挫败,该报道提及美国中情局在也门的秘密行动。美国政府一直试图找出泄露此消息的“内鬼”。

  针对涉及泄露美国国家安全信息的部分美国媒体的新闻报道,国会两党议员去年曾批评联邦政府官员可能向媒体泄密。还有共和党议员说,一些泄密行为是为了在去年大选期间凸显奥巴马政府在反恐等工作方面的“政绩”,并要求任命独立检察官予以彻查。霍尔德去年任命两名联邦检察官对可能存在的泄密行为展开刑事调查。这些涉嫌泄密的新闻报道包括总统奥巴马下令对伊朗进行网络攻击、奥巴马亲自审核针对“基地”组织的“暗杀名单”、执法人员破获“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袭击航班计划等内容,消息源包括一连串不愿公开姓名的美国政府现任与前任官员。

  辩称:遵守了司法部规则

  霍尔德说,由于自己是知情人之一,又经常与媒体打交道,美国联邦调查局曾经在调查泄密案件时询问了他。为了确保调查的独立性,他进行了回避。有关调查是在美国联邦检察官的指导以及司法部副部长的监督下执行,对美联社通联的调查是在司法部副部长的授权下进行的。

  霍尔德表示,虽然自己没有参与,但他相信参与调查的这些与自己共事多年的人,遵守了司法部的规章和规则。

  保护新闻自由是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明文规定的内容,美国媒体长期以来一直以此为保护“消息源”的武器,但也有人担忧过度保护消息源可能妨碍对危及国家安全的泄密事件的调查。司法部前发言人米勒在上述事件发生后就认为,新闻记者对正当的调查手段“不具有豁免权”。

  这起事件使近来“丑闻”缠身的奥巴马政府面临一场政治风暴,共和党人试图将此与当年尼克松的水门窃听事件相提并论。

  不过,白宫一直试图撇清与该事件的关系,坚称调查美联社通话记录是由司法部独立运作。白宫发言人卡尼在14日的记者会上强调:奥巴马总统强烈认为必须让新闻记者不受束缚地从事报道,但同时也强烈认为必须确保涉及国家安全利益的机密信息不被泄露。

  (本报综合报道)

  分析

  美联社遭窃听

  伤了西方新闻自由

  5月13日,美联社以“最强烈的言辞”抗议美司法部秘密调阅美联社办公室乃至记者的私人通话记录。此事迅即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如何收场,不仅将巩固或重新界定美国新闻自由的边界,也成为美联社能否捍卫其视为生命的“新闻自由”的一个试金石。

  回顾美国新闻史,不难发现,美国新闻自由的传统,是在一系列与公权力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并最终以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予以巩固。但事实上,美国政府对新闻界的干预,一直就没有停止过。2006年美国爆发的政府“窃听门”事件,“窃听风云”则成为新闻界最为反感和警惕的政府行为之一。因为窃听无疑侵犯了公民的隐私,如果这种窃听有正当授权的话,这种行为就会被打着各种各样的旗号,堂而皇之地进行,并必将愈演愈烈,最终呈泛滥之势。所以,一直标榜新闻自由的西方新闻界,对来自政府部门的窃听一直保持高度的警惕和戒备,并视这种违宪行为,是对新闻自由的最大挑战。

  媒体不能采取窃听的方式来获得新闻线索和新闻信息,这是法律所严格规定的。英国《世界新闻报》就因窃听丑闻受到英国法律的严厉制裁。同样,政府能够为了所谓的“国家安全”,随意窃听记者的电话吗?法国人给出的答案是“不”。2010年,法国《世界报》起诉了萨科齐办公室。这家报纸指责政府指使情报人员非法监听记者与线人的通话。尽管萨科齐办公室对此予以否认,但也间接地令萨科齐的支持率降至新低。

  “9·11”事件后,美国媒体为配合政府反恐,在新闻自由的边界上,已经有所收缩。虽然美国媒体报道了关塔那摩监狱问题、伊拉克虐囚事件、欧洲黑狱事件、“电话窃听门”等丑闻,但是2006年发生的《纽约时报》资深记者朱迪思·米勒,因为拒绝向法庭透露一则未刊登报道的消息来源而被指控“藐视法庭”罪被判入狱,就是一个信号。米勒因为坚持保护信源而受审入狱,《时代》周刊则选择了“合作”,交出了记者的邮件。

  现在,美国司法部的行为显然也是一种窃听,这对美联社来说,自然不能接受。一是对其尊严的冒犯,二是对其正当行使采访权的“入侵”。记者不能保护消息来源,这不仅会影响到媒体的信誉,也会使其丧失信源的信任和支持,这有损媒体的利益。同时,自身的通讯自由受到无端干扰和破坏,隐私被侵犯,这也是对记者人权的伤害。如果不需要美国法庭的允许,擅自进行此类调查,美国媒体引以自豪的新闻自由必将受到巨大伤害,新闻自由的边界一退再退,何时是个头。白宫新闻发言人卡尼声称白宫没有介入司法部的调查。这或许能够给美联社的抗争找到一点信心。结果如何,拭目以待。王传宝

(原标题:美国政府“对掐”美联社)

(编辑:SN053)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台湾称菲方诚意不足 启动3项制裁
  • 体育亚冠-恒大客场2-1 视频 欧联-切尔西夺冠
  • 娱乐朱莉登《时代》切乳后还将切除卵巢
  • 财经王老吉红罐之争今开庭 加多宝称无路可退
  • 科技谷歌大会:地图成最大亮点 图文实录
  • 博客柴静:专访戴假肢去救灾的女教师廖智
  • 读书历史回眸:孤悬海外的琉球怎样陷落
  • 教育高校现雷人招聘广告:女生需酒量一斤
  • 育儿安徽一小学校长性侵9名女童 最小仅6岁